忠心为党,执政为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商策学生第四党支部:王江华
此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记录了习总书记的苦乐青春:从曲折的少年时代到奋斗的青年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即源于习总书记扎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经验积累,以及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的思考。
一孔窑洞、一盏煤油灯、一片热土、七年的知青生涯,是总书记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深刻的认识。以此,打下了“顶天立地”的扎实基础。习总书记对自己的知青岁月回忆道: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需留意,皆有学问。这告诉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要多收锻炼;不要瞧不起落得地区,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贫穷的问题,从中思考出发展的渠道,同时也增长了历练。
在安静的环境中读完此书,我的内心早已不是起初的平静,心中激起了斗志,而是茅塞顿开、感慨万千。
困境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习总书记在困境中,燃烧斗志、不断克服困难,实现精神升华。刚插队以前,习总书记是在北京生活,环境舒适,从没被虱子咬过。来到梁家河当晚腿上就被虱子狠狠地咬了,奇痒无比。习总书记经常挠,后来都挠的流脓流血。同行的知青以为习总书记会抱怨起来。没想到,习总书记对一咬之事只字不提,也没抱怨任何一句话。队上劝他回去,习总书记舍不得走,并坚持为当地百姓做事,和当地乡亲一起吃饭做事,从没架子。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中,习总书记的精神令我很敬佩,心里发誓要像习总书记学习不怕苦、肯吃苦,熟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断虚心请教,不抱怨。刚插队时的迷茫早已在后来的历练中化为沉稳和坚定的意志。
平常觉得习总书记离我很遥远,透过这本书后我发现习总书记一直在我们身边,并一直以榜样的身份在我们心中。读了习总书记的知青生活,在我的生活学习中,常常会想到习总书记的求学精神,鼓舞着我前进。
解衣推食。习总书记时常把自己看作黄土的一部分,深爱着当地的乡亲,并且尊重每一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干完活,大家在吃饭。当时的知青吃的是黄橙橙的馒头,而当地的百姓吃的要差些。一位乡亲突然嘀咕说就他们吃得好,咋们吃的差。习总书记一听马上走过去看,发现还真是。于是二话不说,就与那位相亲交换了食物,还乐嘻嘻的去吃那硬硬的黑窝头。还有一次,有个像乞丐模样的大叔来到他面前乞讨,习总书记当时就把自己的身上穿的大衣和身上粮票都给了那个大叔。在当时,没有粮票可就意味着要饿肚子了。同行的一听,二话不说,竖起大拇指。习总书记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品质令我深受启发。
坚持到底。后来,习总书记主张办沼气,想为村里改善下情况。可谁知,村里人思想还一直比较封闭,对一些新观念不肯接受、甚至出言否定。理论需要结合实践。当时习总书记也不气馁,直接就敲黑板、耐心的给当地村民讲解,直到说服大家跟他一起干。开弓没有回头箭,一干就是七年。
习总书记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远大的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不是坐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好事。习总书记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人要成长,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首先就要有使命感。在乡下七年,习总书记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老百姓办实事。其次,辩证的思维方式。习总书记习惯看问题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推敲,互相印证。因此,我们也要学会看问题不要简单只从一个方面刻板的看待,而是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全方位找到相适应的办法。最后,遇事沉着冷静。不论大事小事,始终要保持冷静,这样一个人的大脑才会飞速运转,而不会导致犯错。对读书,多学习。习总书记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靠着不断看书籍、深思熟虑,引领梁家河变得越来越好,得到当地百姓的广泛拥护。
当下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杜绝浪费时间,杜绝奢靡现象,绿色环保消费,珍惜当下。真正意识到为官清正的含义,要有正确的三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向上学习,要乐于奉献,不抱怨,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