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为深入探究“双碳”目标下建筑行业碳排放配额分配现状及优化路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双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梅中亚,带领殷鹏晖、肖瑶芳、李欣星、李福运等项目团队成员,前往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管的巴南区滨江路学校在建项目开展专题调研。本次调研由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林野负责接待并全程进行讲解和交流。

调研活动伊始,林野总工陪同梅中亚老师等人,一同前往巴南区滨江路学校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参观考察。在参观过程中,林野总工对项目在装配式建造技术、绿色建筑技术、低碳施工工艺以及智慧化管理平台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实践应用与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介绍。调研团队实地观摩了装配式建筑构件安装过程,绿色低碳施工工艺实施细节以及BIM技术协同管理模式等。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切且直观地体会到建筑企业与建设项目团队在“节能、减排、增效”等方面所开展的创新实践,这些实践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结束施工现场的参观考察后,项目调研团队跟随林野总工返回项目指挥部,随即开展了一场座谈会。座谈会上,梅中亚老师首先向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林野总工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本次调研活动给予的大力支持。接着,梅中亚老师详细介绍了由其指导开展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碳’背景下碳排放配额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中国西部碳市场为例”。他全面阐述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梅中亚老师进一步阐明了此次调研的核心目的。他强调,当前“双碳”目标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对我国建筑业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碳配额分配机制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且亟待深入探索。梅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助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另一方面,也能将企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切实为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明晰本次调研目的之后,林野总工围绕建筑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展开了一场专题报告。他全面且系统地梳理了建筑企业和建设项目现场在碳排放核算、配额分配策略制定以及参与碳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着重介绍了所管理项目中运用的绿色建造技术。此外,基于自身丰富的工作与管理经验,林野总工还深入剖析了当前管理实践中可能遭遇的挑战。其中包括,怎样在区域发展存在差异的情况下,确保配额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有效提高碳配额的利用效率等问题。

随后,一场围绕建筑行业在“双碳”目标下诸多关键议题的交流热烈展开。双方聚焦政策要求、碳排放数据统计方法,以及日常管理中如何优化碳排放管理措施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探讨。
在交流过程中,项目团队成员积极踊跃发言,他们结合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逐一提出了内心存在的疑虑。有的成员对“双碳”目标下最新出台的政策在建筑企业落地实施的具体细则存在困惑,担心因理解偏差导致项目合规性出现问题;有的成员则对碳排放数据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心存疑问,担心数据偏差会影响后续碳配额的分配与交易;还有的成员关注日常管理中碳排放管理措施的优化方向,希望能找到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以有效降低企业碳排放。

同时,团队成员也提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系列问题和急需获取的数据。例如,不同施工阶段碳排放的基准值是多少,以便更好地评估项目的碳排放水平;周边同类建筑企业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数据参考,从而为自身项目提供借鉴。
面对团队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林野总工始终耐心倾听,并凭借自身丰富的实际项目管理经验,一一进行了细致且专业的回复。他不仅详细解读了相关政策要求背后的逻辑和意图,还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碳排放数据统计方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日常管理中碳排放管理措施的优化,林野总工更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且具有前瞻性的改进方向和建议。他强调,要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实时掌握项目碳排放动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全员碳排放管理意识;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他的回复和建议,为项目团队在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碳排放相关问题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支持。
此次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双碳”大创项目团队赴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调研活动成果丰硕、意义深远,有效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项目团队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建筑行业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碳排放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