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赓续“五老”精神,厚植育人情怀,2025年3月28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举办“五老进社区”第二期专题访谈活动,特邀学院退休教授、学科建设奠基人黄辉,以“学术报国四十载,躬身力行育新人”为主题,讲述其近四十年扎根教育、服务行业的奋斗历程,与社区青年学子展开零距离对话,打造“社区即课堂”的育人新场景。
学术跨越:与时代同频的破界者

从“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到“大数据分析”,黄辉教授用四次学术转型诠释教育者的使命担当。访谈中,他深情回顾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的进修经历:“日均5-7场的高密度讲座让我从‘知识消费者’蜕变为‘知识整合者’。”这段经历激励他勇于接受挑战,承担了《自然科学概论》、《组织行为学》、《商业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心理学》、《宏观经济学》等20余门课程。这些课程横跨理工、管理、经济学科和专业,促进构建起他“终身学习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谈及转型动力,黄辉教授坦言:“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自己的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快适应需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他开始关注网络广告,是中国研究网络广告最早的一批学者, 同时开设承担了《网络广告》、《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课程。在电子商务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物流是电商发展的阻碍, 2000年开始涉足现代物流领域,并将此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战场。2012年前后,大数据开始受到美、中两国重视,黄辉教授依然不落人后,指导部分研究生结合大数据确定研究选题,带领研究生探索大数据的应用。虽然已于2023年退休,仍然紧追ChatGPT、DeepSeek的步伐。“这种持续转型的动力,既来自教学倒逼的’要我学’压力,更源于对新兴领域’我要学’的内在驱动,我始终相信只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保持教育者的引领价值。”

实践育人:行走的课堂见真章
“课堂要扎根地区经济发展这块大地!”黄辉教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
在担任物流与电商教研室主任期间,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邀请了民生物流公司副总担任“国际货运代理”课程教学,重庆公路运输公司老总为学生做讲座,以保持“课堂与行业零距离”。
为让学生有效利用暑期,黄辉教授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将物流市场调查+专业设计纳入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利用暑期,以小组方式调研物流市场,撰写调研报告,根据指定案例,进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撰写规划设计报告。这不仅让学生能动地参与了实践,还培养和树立的学生的团队协同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位能力:锻造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黄辉教授认为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思考、语言和文字表达三者之间是脱节的,即或许你有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说得出来,或者说得出来,不一定写得出来,只有不断加强练习,持续保持思考,积极交流讨论,认真完成需要书面完成的各种类型作业,如总结、报告等,最终才能让思考、语言和文字表达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如何做?黄辉教授认为积极主动参加竞赛,以赛促练是一条有效途径,并建议学子:“在校期间通过 "马路调研法"(如记录不同车型的实际装载量)、参与教师课题(如物流园区规划)、撰写行业观察报告(如对比电商平台包装标准)等方式,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实做能力。”
寄语后辈:以管理之智书写时代答卷
“教师要做交叉学科的‘拓荒人’,学生要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动派’。”面对新时代青年,黄辉教授以管理科学的独特视角赠言: “既要练就‘从数据中洞察规律’的硬本领,也要涵养‘于细微处见民生’的软情怀。当你们用运筹学优化城市交通拥堵时,别忘了思考如何让快递小哥少跑一公里;当你们构建智能供应链模型时,要记得为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多留一条上行通道——这才是管理科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薪火永续:让教育智慧浸润青春
“黄教授用近四十年教师经历证明,真正的教育者永远站在时代潮头——这是青年最该‘读懂’的中国精神。”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工委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通过口述史记录、活动征文、微视频制作等形式,将黄辉教授的育人智慧转化为鲜活教材。
据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工委将持续深化“读懂中国”品牌建设,依托“五老育人”工程打造“学术人生访谈录”系列,推动育人经验从个体叙事升维公共教育资源。将黄辉教授“观察-思考-转化”三位能力培养法等创新成果转化为可复制的育人范式,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图片:刘锦瑞、王睿涵
文字:黄辉、邰俊英
审核:赵钰鑫
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