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当前高校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双一流”建设,学院也面临一流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学院具体业务工作,促进学院创新发展,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谋划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活动。学院负责人、各系系主任和专家教授代表,结合学院综合情况、结合所在系专业的行业发展前景、就业市场需求、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企业合作、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生源质量、校友工作等方面情况,积极谋划推进学院及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学习二十大,谋划新发展,
早日建成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一流管科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黄钟仪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科学谋划未来 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首次明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为高校二级学院,认真分析内外部形势,积极谋划学院新发展,带领全院师生主动参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是我们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一、发展形势分析
(一)外部形势
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重庆市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年,是重庆工商大学提档升质、大力开展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的开启之年,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人才和科技竞争加剧,教育形态模式重塑,对学习者能力素养和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国家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全面实施。重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不断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学校逐步形成和彰显出商科优势,多学科协同发展格局已经构建。这些新形势为提升学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新的更好机遇,对学院人才培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差距和不足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学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仍然突出,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有差距。(1)人才培养能力和资源条件有待提升。“三全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教师转型能力有待提高;“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举措尚需拓展;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尚需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培养目标要求有差距;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偏少,实习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结合度欠佳。(2)学科科研特色优势不强。与全国同类型高水平兄弟院校相比,学科整体水平有差距,学科特色方向不明显,科研聚焦力度不够;标志性科研成果欠缺;科研平台融合发展途径不宽,科研平台发展创新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学院社会服务贡献度不高,成果转化偏低。(3)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学名师数量少,教学投入不够;适应新文科发展推动师资队伍转型发展的举措不多,效果不明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力度不够;课程团队建设人才存在瓶颈;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质量以及数字化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二、谋划新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以本科教育为核心、学科建设为引领、队伍建设为关键、科研创新为驱动,突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深化学院改革、全面推进创新以及国际化、全面提升学院“为高质量发展贡献管理力量”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学院事业行稳致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与发展思路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学院事业发展的党政联席会、党务工作会制度,推进完善学院的学生、专业和学术治理体系,努力构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三全育人”格局,为实现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生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坚持能力导向,大力推进“教-赛-训-创”协同育人模式;增进学生福祉,大力推进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推进校友资源和实习实践平台建设。
3.坚持特色发展理念。遵循“交叉复合、管工融通”的发展方针,按照服务国家、地方以及产业发展需要,着力提升学院在智慧、绿色、国际化、乡村振兴方面的服务水平,打造智能商务的“卓越点”和“高水平”,提升学院影响力、贡献度。
4.坚持改革发展理念。坚持“以本为本”、“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推进科研评价改革、教学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制定一流专业建设、研究生质量建设以及科研能力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5.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化院校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城教融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工程管理与物流管理本科的国际化办学;加强大数据的管理能力;适度推进研究生国际化办学力度,大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学习二十大,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基于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筹五个本科专业;基于管理科学、数字经济与智能商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信息管理与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与投融资管理等五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以及工程项目、物流项目、大数据项目、PPP项目、创新项目、信息化项目等工程管理发展方向,学院将着力加强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及双循环新发展、智慧工程与智慧城市建设等五个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
到2025年,初步构建起“交叉复合、管工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学科综合实力处于同类型中西部高校前列,为推进重庆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成为管理与科学互相促进的、具有独特贡献的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一流管科学院和新文科建设的排头兵。
(1)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扎实办好本科生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的终身学习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2)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模式更加深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深入,网络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卓越人才培养的标准建设、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有突破式进展,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数字教育与智慧教育能力显著提升。
(3)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专业和学科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契合度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引培能力显著增强,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平台的智库作用充分发挥。
(4)教育改革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交叉复合、管工融通”“教-赛-训-创”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产学研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本科生国际化办学有实质性突破,校企校地协同研究模式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广度不断拓展,支撑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5)学院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学院管理体制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制度立院,科学决策、学院发展的引领能力明显提高,活力不断激发,以专业委员会参与学院事务治理的模式不断完善,教学督导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学生教师教学的经费投入不断提升。
2.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学院交叉复合管工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形成,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是助力学校成为高等教育强校、人才强校和科研强校的主体力量;建成本硕博贯通、专业和学术双路径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建成生实现学全面、充分、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和教育生态;有一支具有数字化和现代化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在全国有较强的竞争力、影响力;构建起完备的现代化学院治理体系;学院办公环境有品质有文化。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谋划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
工程管理系副系主任 梁桂保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报告确定的与工程管理领域相关的主要目标任务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当前,房地产行业发展迎来由增量开发到存量盘活的发展拐点,工程建设领域重心开始由房建为主向房建、基建、新基建并举转移,传统建造技术逐步开启信息化、数字化变革。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基于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谋划推进管理学科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刻不容缓。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开展各项工作,在积极响应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下,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绩,2021年成功入选重庆市一流专业,为适应新时代工程管理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概况总结如下:
(一)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概况
2021年工程管理专业成功立项重庆市一流专业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位硕士点和MEM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点的设立,都为专业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人才培养方面,依据相关调查问卷结果,有近85%的学生对自己专业满意和非常满意。 “十三五”期间,学生就业率在保持在95%以上(2020年因疫情影响,2020届学生就业率为79%,学校排名20,管工学院第2)。
(二)教育教学发展概况
工程管理专业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积极试点引进沙盘模拟教学形式,并探索其它有效方式,以实现教学的高效化、集成化、现代化。课堂教学均实施“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开展课外教学,充分发挥“专业导师”的作用,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三)教师发展与服务概况
工程管理专业50%的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8位专兼职老师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师资格,获得资格证书22人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效果。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极力支持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赴境外著名高校开展访学交流。如2016年郑欢副教授赴美国威得恩大学、2021年系主任肖艳副教授赴美国访问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承办的微课设计与制作系列培训,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新模式。
(四)教学资源建设概况
工程管理专业共有17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工地现场和实际项目的实习经验,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由重庆瑞达资产评估房地产土地估价有限公司设立的“瑞达奖学金”,每年奖励优秀学生5000元,目前已累计发放金额60000元,累计获奖70人。工程管理专业BIM协会入选全国高校百强社团,成为学科竞赛、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
二、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
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体现在:
(一)学科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势学科方向需进一步明确;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相互支撑的学术团队,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缺乏等突出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缘结构较为合理,但无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师资;职称结构尚可,但教授年龄偏大;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三)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专业独立实验室缺乏,BIM协会固定办公室尚未落实,制约学科竞赛成绩提升。
(四)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设方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方向凝炼不够,本科专业与重庆市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的紧密度要需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度不高等。
三、发展规划与建设任务
紧紧围绕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工程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主要从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科学研究工作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专业社会影响建设、招生及就业工作建设和国际化等八个方面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发展任务,具体内容如下:
(一)学科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主要从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展开。(1)MEM申报成功后,加大招生宣传;争取再申报资产评估专硕点;(2)新专业规划:引进工程造价方向师资1-2人,为申报“工程造价”本科新专业奠定基础。(3)形成2-3门校级和市级一流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充分运用工程管理教学软件,整合实践和实验教学资源。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和实施教学综合改革来牵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力度建设校企实习实训条件、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培养机制等措施,构建“专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1、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与重庆市重点企业建立“就业+创业”的经营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校企联盟制、集团化等发展方式,形成校企互融、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的运行机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企业资源、标准、需求等融入到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发展建设与企业发展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衔接。
2、加大力度建设校企实习实训条件。通过与市内外知名企业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搭建平台,打造集学生生产性实训、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与学生开展企业项目研究为一体的新型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将一批技术精、素质高的企业管理和生产人员引进课堂,结合虚拟仿真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上述“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管理方式,充分实现企业与学科专业发展的共赢。
3、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深化“专业与职业一体,技能与岗位融通”为特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在校学生参加工程管理系列各种执业资格认证考试,争取1~3年内实现本专业各届毕业生持证率达30%左右,之后逐步提到50%以上,从而真正实现学校教学过程与社会需求、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三)师资队伍建设
重点培养和引进重庆市名师1-2人,引进工程造价方向博士1-2名。教师职称晋升中,晋升教授1-2人,晋升副教授2-3名。逐步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合理的、理论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到2025年前后,实现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支撑结构满足教学需要,且形成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一是要加大高职称、高素质教师引进力度,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二是积极培养一批青年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四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突出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1、教学内容改革。以双一流高校为指引,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时推进知识更新,将工程管理发展的新成果及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
2、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结合该课程的特点,逐步推广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认知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课程建设。工程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操作性强,学生必须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验课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将逐步增加工程管理课程实验课程的比例和课时量,增加项目管理试验及项目管理综合教学软件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4、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已经由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全体教师要能够选择有代表性的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五)科学研究工作建设
继续以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科研管理考核机制建设、强化专业科研人员队伍以及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提升本专业教师总体科研水平,产出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1、建立科研管理考核机制,增强本专业科学研究活力。建立专业科研评价制度和激励政策,增强本专业对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引导和激励,形成鼓励研究、宽容失败、扎实工作的科研工作氛围。在“十四五”期间,争取组织本专业教师成功申报1~2项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2~4项省部级项目,尤其是教学改革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8篇。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强本专业科学研究能力。通过外引内培,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学术队伍;形成若干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学术带头人为主体、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支撑,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科研团队。
(六)专业社会影响建设
探索运用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模式,服务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了专业的社会美誉度和品牌价值,为重庆及整个行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积极适应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提供优质咨询服务。。
依托全国高校算量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大赛等各种专业赛事,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运用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筹建工程管理校友会并依托校友资源增加学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提高本专业的学生业务能力水平以及本专业行业知名度。
(七)招生及就业工作建设
1、招生工作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在招生工作方面,积极配合学校、学院组织的招生宣传工作,指派熟悉各专业培养方式和录取情况的老师到招生宣传现场对各专业进行宣传,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和假期安排专人值班,解答应届考生及家长的疑问。
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性别差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新一届工程管理专业招生时设置“文理兼收”。
2、就业工作建设
以毕业交流会、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会、班会为主的学生就业集体指导和个性化的学生就业指导结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培养、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进一步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如本专业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增工程造价专业方向);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专兼职老师社会资源,多和合作企业沟通,再增加1-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积极引导,通过对学生进行考研、考公务员、出国辅导等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八)国际化
突出以经济服务为导向,发挥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责任鼓励学科学术带头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加强学术骨干培养,加速提高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争取获得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在全球疫情局势可控的情况下,加强与国外大学的联系,争取成功设立一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或者国际班。
二十大背景下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新机遇
工程管理系教授 郑欢
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明确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转型升级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双一流建设又给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标准与要求。如何依托学校优势和专业特色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以满足区域经济对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势在必行。本文从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等方面,总结了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二十大背景下工程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谋划。
一、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成果
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于2021年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MEM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点,现有在校生500余人,自2003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毕业生年均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近年来,专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建设。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本专业人才培养将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改革思路,推进“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教师教学科研有效转化、交叉融合,师生在“教、学、赛”中多维一体、多元融合改革,在“多元融合”中践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协同改革与实践。专业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10多个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1项企业奖学金。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学生多次在全国性BIM招投标大赛、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房地产经营管理大赛、房地产策划大赛、房地产估价大赛等赛事中获奖,在企业中有较高的知名度。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发展性资助项目、校级兴趣小组等,每年立项数量均在20项以上。
(二)建设师资和学术队伍
工程管理系共有17位专职老师,兼职教师3名。专职教师博士学历12人,占比70.6%;高级职称12人,占比70.6%。目前,大多数省属地方高校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的,没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工作经验, 这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也是一种制约。重庆工商大学坚持培养和选拔为主,引进和兼聘为辅,重新管理体制,为拔尖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充分发挥“多渠道”,“超常规”师资引进办法,加大国内外博士教授尤其是工程管理领军人物、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力度,利用“家乡情”“毕业季博士论坛”等渠道拓宽师资引进渠道。专业的教师大都参与过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大多持有“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此外,通过教师与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比如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顶岗实践等研修,也使实践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完善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
在课程体系方面,将专业课程整合成大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环节四个课群。大类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管类课程,这类课程既有助于发挥学校的财经优势和特色,又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完整的商业思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专业核心课和方向课设置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等课程来强化学生房地产、工程经济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实施以“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导师+认知实习+实操训练”、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学科竞赛+专业实习+专业设计”和以“创业就业”为核心的“毕业实习+创新创业+毕业设计”3个“三合一”的有机结合。同时,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准入和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为指导,继续完善与优化现有的“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验教学体系。利用我校的国家级经管类实验室示范基地,持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逐步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四)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工程管理专业以校友资源、合作单位为基础,打造了万科、碧桂园、重庆建工集团的合作基地15个。深入推进与重庆彰咏红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开设“工程咨询人才班”,共同探索工程管理、工程咨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专业老师带队,分批分组参与企业项目,完成顶岗实习实践,同时,由经验丰富骨干教师组成顾问团队,协助企业解决复杂技术难题;此外,与万科、碧桂园、龙湖地产、中铁建集团、中交集团、重庆建工集团、世联行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重庆同诚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重庆同致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形成深度合作的常规机制,建立交叉参与的校企专家顾问团队。
综上,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在近些年的市一流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专业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当结合现有资源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进行谋划。
二、二十大背景下,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升级中,我国正在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继续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是党二十大给建筑业提出的要求。支撑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便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当将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衔接起来,培养新型工程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
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是土木工程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数字化有助于有效解决建筑业当前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新情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其次,建筑产业变革的根本是更高质量的工程建造,智能化和工业化只是手段,不能舍本逐末,因此新情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突出工程建造和管理的能力;最后,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现代工程建设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需考虑项目与社会、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因此新情景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工程社会责任意识。
三、专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为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双一流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会继续将学生培养和社会发展趋势、国家重大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并做出以下几点谋划以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一)结合学校优势和专业特色,找准人才培养途径
基于建筑产业变革,对于像智能建造这种新生事物,专业应当进行相应的改造升级,深入把握信息科学技术和工程建造、管理深度融合的趋势。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工程管理的专业内核要变成信息类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在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多领域的综合素质依旧不可或缺,专业可立足学校的财经类特色和经管类优势,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商业思维体系,扩展就业面。优化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所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工程建造和管理的能力。优化课程群组,全方位推进以学生执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本科四年的教育中至少学习完成一门执业资格考试对应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二)多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首先,要提升实验实训的效果,对学科资源进行整合。以“课程实验+模拟仿真+专业设计+课外实践”为主要实践教学范式,加强实验室和仿真平台的建设与引入,弥补工程管理专业现场实习难以落实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未来3年,拟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合作,推进深度产教融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设校外教研基地25个。建立涉及行业内不同专业方向的多类型实习基地,为不同特点、不同专业规划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的真实情况,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此外,要更加重视专业学科竞赛。专业学科竞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能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将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建立保障机制为师生参与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宣传机制为师生参与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渠道。
(三)继续强化师资队伍
在引入教师方面,要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导向,以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在教师自身素质提升上,继续鼓励教师对外参加集训、交流,到企业中去,推动产学研合作,推进相关课题的研究,以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
四、小结
总的来说,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产教融合等方面采取了措施,成果显著,培养的专业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教师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服务,获得了行业和社会的好评。未来几年,将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优化人才培养途径和师资团队,全力打造建筑业转型升级新情景下具有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加强与各高校各企业的合作,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谋划推进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发展
电子商务系系主任 唐国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专业建设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加快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根据学院关于“结合二十大精神,谋划和推进专业建设发展”通知要求,结合电子商务系专项工作目标和实际情况,围绕认真落实一流专业建设任务、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招生就业、科研工作等重点工作的实施,促进电子商务系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对专业建设和发展作如下思考。具体内容如下: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专业建设工作
积极做好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工作,根据建设方案,分解建设目标,落实年度建设任务,系部层面与团队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落实任务实施责任,根据学院有关规定制定系部关于一流专业建设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积极做好一流专业专业建设年中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确保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的一流专业建设任务。及时总结和推广一流专业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电子商务专业发展,以此提升系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二)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根据一流专业建设任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积极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造工作,组织课程负责人积极研讨,开展课程设计,积极打造一流课程;积极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部分在线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相关工作,为下一步开展在线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紧跟课程建设补发,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着力提升教材建设质量,在教材建设过程应注重教材呈现形式的多样化,重点推进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立体化教材建设,建成具备动态、共享的课程教材资源库。建设周期内,力争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3门市级一流课程、2-3门校级一流课程,出版3-4本专业教材。
(三)强化系部质量监控体系
在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指导下,发挥好电商系系教学督导作用,成立系部教学督导组,完成二级督导组听课任务,对有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完成授课计划的检查评价;系部教学督导组全面参与教学运行检查,按周次排班,教学督导工作组全面参与到本系各类教学检查活动中,及时对各类教学常规、教学资料进行诊断、指导。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进行集中听课、集体评议,以确实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继续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建成一支教学信息化的骨干队伍并发挥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加强教学应用。开展数字化学习、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试点工作,推动教学形态从传统向信息化转变。积极鼓励系部教师参加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通过以赛促建,不断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深化校企合作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纽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品质。继续加强和淘宝大学、京东、加加林、博拉网络公司的合作,力争在合作深度上有进一步突破。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企业资源,进一步做强优势专业,提升校企合作内涵。发动全系教师,积极联系对口企业,开拓新的校外就业基地,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
(六)积极组织技能大赛工作
依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大赛、“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互联网+等重要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力争在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中再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把电子商务专业建成重庆市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组织教师认真研讨确定竞赛项目,选取的竞赛项目应能体现我系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团队意识,全面提高我系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引导教师做好未来五年职业发展规划工作,明确教师未来发展方向。积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等专项培训。分层分类着力加强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此带动其他教师的业务发展水平。做好系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加强教师思想理论学习,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树立系部师德模范人物,大力弘扬师德模范的精神,并将模范人物的好作风、好经验以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形成良好的风气。同时加强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系部年度考核方案,将教师师德建设和工作积极性与系部考核方案相结合,将教师业务完成情况和年度考核优秀,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进一步做好教学科研工作
按照科研和教学结合、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强烈的科研意识,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继续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准备工作。
四、重视招生与就业工作
招生与就业工作是电商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确保专业招生与就业工作顺利开展。需要深入研究国家、市招生制度改革政策,有针对性的完善我系年度招生方案。同时要积极推进现有生源基地建设,明确招生的重点地区和学校,整合招生宣传资源,找准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优秀毕业生的口碑作用,加强宣传,拓展新的招生渠道,实现有效生源中学宣传全覆盖。同时,积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充分利用专业校友资源,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定期邀请优秀校友到系部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增强学生企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就业知识竞赛活动,增加学生就业知识储备。